【浅谈自然教育的意义】做一个在林间奔跑的小孩,体验自然的微妙
前言
“自然给了人类一份厚礼,那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。当我们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后,人才成为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。从另外一方面看,只有人类才能如此透彻地欣赏与关注自然,只有通过人的体验,自然的微妙才能如此鲜活地体现。”
——约瑟夫·克奈尔
什么是“自然缺失症”
2005 年,美国作家理查德·洛夫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,即是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,和大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断裂,引起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。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愈发普遍,因此引起大家的关注。
对于儿童来说,童年和自然的疏离是一场大错位。在快速城市化的世界中,孩子被物理性地限制住了,造成自然体验的缺失。
研究认为,儿童压力过大、抑郁和注意力紊乱等众多心理问题是因为不再接触自然引起的,同时一些体质状况的问题,如儿童肥胖症,也是因为此。
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者,如果他们不能理解自然的美好,是否可以创造万物和谐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呢?
之后,理查德·洛夫在新书《自然法则》中指出:成年人也有自然缺失症,自然缺失症不是专属于儿童的。主要表现为不再清楚食物来源,也不怎么认识身边的动植物,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。
那么,在自然缺失的当下,人类该如何再度重建与自然的连接?自然教育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在大众眼前。
什么是自然教育
自然是一个很“大”的词,教育是一个很“重”的词,“自然教育”的涵义,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,我们参考北京林业大学王清春、刘正源教授对自然教育的定义:“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,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,建立与自然的联结,尊重生命,建立生态的世界观,遵照自然规律行事,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。”
简单来说,就是指依孩子的自然天性或状态进行的教育。
自然教育的实践往往有下列特征:
首先,很关注情感的启迪和提升;
其次,更加注重户外,强调直接的体验;
最后,非常关注人与自然、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等三个关系的建立和提升。
自然教育,绝不仅止于在自然中玩耍嬉戏,或了解自然的一些知识与规律,更在于人们联结自然、师法自然,探寻生命的的本质,在生态的世界观中求得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。近些年来,自然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。
自然教育为何突然“火”起来了?
2015年5月,自然纪录片之父——大卫·爱登堡爵士89岁生日的当天,他造访了白宫,奥巴马总统接见了老爵爷并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谈。
谈话中,奥巴马问爱登堡,他的纪录片在全世界拥有数十亿观众,自然界的运行,为何会使他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?
“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孩子,不会对自然着迷”。老爷子如此回答。
老爷子的话朴实而深远: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与生俱来。随着人类社会飞速工业化、城市化、现代化,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却被抛却在后,它们依然保留着远古时期茹毛饮血、游牧打猎的偏好,对自然的依恋,是写进基因里的渴望。
自然教育有何意义
孩子成长的需求
自生命之始,自然的形态、感觉、气味、声音等就围绕着每一个个体。
孩子通过感觉来生活,感官体验将孩子们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。自然环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,因此,自由自在地在户外环境中探索和玩耍,对于儿童内心生活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。然而,现代的生活使得我们过度依赖科技,不尽如人意的城市设计和城市化进程,正在使城市里的孩子从空间上(缺少便利合适的自然玩耍场所)、时间上(忙于功课、补习班及被电子产品吸引)、心理上(自然是可怕的)疏离了自然。
大自然对于情绪缓解的原因之一,是因为绿地能促进社交活动和社会支持。
自然同时也能提供培育孩子的独处能力。孩子们会在心烦意乱的时候走到自然环境中去;在那里,他们理清思路,多角度看问题,重新放松释然。
一个丰富的、开放的环境,会持续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,而死板的、乏味的环境将限制个人或团体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。
人口密集的、自然环境甚至自然物稀缺的城市,急需推动公众了解自然教育,引导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,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自然教育效果,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。
成人身心再生的需求
改进居住环境中与大自然接触的程度,无论是绿地还是水生环境,不仅会对儿童产生积极影响,成年人也会因此受益。
家庭周围绿地面积越大,居民的心理问题就越少。但为什么在森林中散步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呢?
马德里自治大学环境心理学教授何塞·安东尼奥·科拉利萨表示,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会“想念”大自然,我们天然地就会偏爱存在植被和水的景观,因为这些元素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。
我们应当意识到,与大自然接触不是一项娱乐活动,而是对我们的心理平衡和健康至关重要的事情。
结语
回归自然,不仅调节我们的情绪,更可以帮助我们拾回对美好事物的感觉,提高审美、品味和思考深度。
回归自然,为了孩子,也为了我们自己。